财政部唯一指定政府采购信息网络发布媒体 国家级政府采购专业网站

服务热线:400-810-1996   |   服务投诉:010-63819289

当前位置:首页 » 理论实务

本国产品标准出台,政府采购各方主体都准备好了吗?

2025年10月20日 11:16 来源:中国政府采购网打印

       何义来 郭先旗 宋军

近日,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《关于在政府采购中实施本国产品标准及相关政策研究的通知》(国办发〔202534号)。这份文件不仅明确了何为“本国产品”,更规定了对符合条件的本国产品给予最高20%的价格评审优惠。这一重大变革,将深刻影响政府采购活动的每一位参与者。面对这场深刻的制度变革,采购人、供应商、代理机构、评审专家、监管部门和电子化平台,你们都准备好了吗?

采购人:能否精准把握需求与标准?

采购人是采购活动的发起者和最终使用者,新规之下,他们的责任最重,挑战也最大。

理解标准是首要任务。采购人首先要自己学懂弄通什么是“本国产品”。不能停留在“国内组装”的模糊概念上,必须深刻理解“在中国境内生产”意味着产品的主要属性改变要发生在国内,而不仅仅是包装或贴牌。这需要采购单位内部组织专项学习和培训,把标准吃透。

编制需求是关键环节。懂了标准,更要会用。在制定采购需求时,采购人必须把本国产品标准作为一项核心的、硬性的要求写进去。但这不意味着可以“偷懒”指定某个国产品牌,更不能设置歧视性条款,而是应科学地将标准转化为对产品功能、技术参数和原产地等的明确描述。

守住验收是责任底线。东西买回来,合不合格要靠验收。采购人必须依据采购合同和标准,对产品进行严格验收,确保送来的产品确实符合本国产品标准。如果验收“放水”,前期所有工作都将失去意义。这对采购人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担当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供应商:能否重塑产业链以适应新规?

对于广大供应商而言,新规既是机遇,也是挑战。它要求企业不仅要会生产,还要会“算账”和“证明”。

供应链需要“透明化”。供应商必须立刻梳理自己的产业链,搞清楚每一个主要零部件来自哪里,成本占比多少。根据新规,需要准确计算境内生产的组件成本占比,并确保特定产品的关键组件和工序在国内完成。这要求企业建立一套清晰的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核算体系。

布局需要“本土化”。那20%的价格优惠看似诱人,但要拿到手并不容易。供应商需要未雨绸缪,重新评估和调整供应链布局,逐步提高本土化采购比例,确保在政策过渡期结束后能稳定达到成本占比要求。这关系到未来的市场竞争力。

声明需要“诚信化”。供应商需要提交《符合本国产品标准的声明函》,这是参与投标的“入场券”。但这份声明分量很重,必须真实可靠。企业需要保存好完整的采购合同、生产记录等证明材料以备核查。提供虚假声明,不仅会丢掉订单,更会影响企业信誉和参与政府采购的资格。

采购代理机构:能否从“程序工”变身“专业顾问”?

采购代理机构不能再满足于当“程序员”,只负责发公告、组织开标,新规逼着他们走向专业化。

要懂政策,更要懂产业。采购代理机构必须深入学习本国产品标准,理解其在不同行业的具体含义。只有这样,才能协助采购人编制出既合规又科学、能真正买到合适国货的采购需求。

要会“调查”,不能“空想”。要判断市场上哪些产品符合标准,采购代理机构必须提前做足功课,开展市场调查和技术论证。这要求他们具备强大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,服务模式要从“被动执行”向“主动策划”转变。

要建“内功”,防范风险。新标准可能引发新的质疑和投诉。采购代理机构需要建立内部的知识库和审核机制,确保在编制文件、组织评审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依,经得起检验。这才是他们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立足之本。

评审专家:能否更新知识当好“新裁判”?

评审专家是场上的“裁判”,比赛规则变了,裁判的执法标准和知识储备也必须更新。

知识库需要“在线升级”。专家们必须主动学习新标准,了解不同行业产品的成本构成和技术特点,防止因知识老化而误判。同时,要熟悉电子化评审系统,这是高效、准确评审的基础。

评审尺需要“综合衡量”。评审不再只是比价格、看技术。专家需要综合考虑报价、技术方案以及产品是否符合本国标准带来的政策效益。他们要准确应用那20%的价格扣除规则,在“物有所值”的框架下,做出最有利于国家政策目标实现的选择。

“火眼金睛”需要擦亮。面对供应商的声明,专家需要具备一定的识别能力,对存疑的声明能够提出质询,并要求提供必要的证明,确保评审结果的公平公正。

监管部门:能否完善规则并提升监管能力?

监管部门是规则的制定者和守护者,新政策落地,他们的任务艰巨。

法规需要完善。国家层面的要修订法规,财政部门要完善《政府采购质疑和投诉管理办法》,其质疑内容要增加新的内容。

规则需要“精细化”。 一个标准无法适用于所有行业。当务之急是会同各行业主管部门,分门别类地制定更细化的成本占比要求和产品目录,并设置合理的过渡期,让企业有时间调整,确保政策平稳落地。

监管需要“全链条”。监管要覆盖从需求制定、评审过程到合同履约、产品验收的全过程。通过畅通投诉举报渠道、开展专项检查等方式,确保政策在执行中不走样、不跑偏。

裁决需要“专业化”。未来关于“国产身份”认定的争议会非常复杂,涉及技术、法律和政策。监管部门需要建立专业的处理机制,甚至借助专家智库,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裁决,维护政府采购市场的健康秩序。

电子化平台:能否从“交易台”升级为“智能助手”?

本国产品标准的执行,很多环节靠人工判断效率低、争议大。这就迫切要求政府采购电子化平台升级换代。

需要“数据说话”来辅助评审。平台应该能接入企业的工商、社保、知识产权等数据,并能对供应商上传的产品组件清单、成本构成等进行初步的比对和校验。这样可以为评审专家提供客观的数据参考,减轻他们的核查负担。

需要把标准变成“可执行的代码”。平台可以将一部分硬性的、可量化的标准(如原产地证明、特定认证要求)设置为系统自动校验节点,不符合则无法进入下一流程。这能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操作空间,确保标准的统一执行。

需要成为“透明的记录仪”。从供应商声明、专家评审意见到验收报告,所有环节都应在平台上清晰留痕,形成不可篡改的全流程电子档案。这既方便监管追溯,也能在发生争议时提供完整证据。

本国产品标准的出台,是对政府采购各方主体的一次全面考验。它要求采购人更专业、供应商更透明、代理机构更懂行、评审专家更全面、监管部门更精细、电子平台更智能。这场变革已经开启,各方唯有主动适应、积极准备、快速学习,才能在这场考试中交出合格答卷,共同推动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迈向新台阶。